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趙家歐洲遊樂團 (IV) ——哥登堡篇

足球場上的激情與「純情」


文﹕趙永佳
明報「教得樂」2012828



715,我和老大由曼徹斯特出發,到瑞典哥登堡與球隊會合,參加當地主辦之高菲亞盃比賽。

高菲亞盃 (Gothia Cup) 有「青年世界盃」之稱,有38年歷史,今年有1625隊(估計超過35,000人)參加,年紀由1119歲的男、女子足球隊、來自80個國家/地區,為現今全球規模最龐大的足球賽事。老大是愉園U15青年軍的隊長,今年球會參加121416歲組別,他和幾名15歲的隊友被編入16歲隊。香港以往曾由香港隊代表參加,以球會身分參加屬首次,也是特區成立以來首次有球隊會參與。

為了接待這數目驚人的足球員,賽會聰明地借用了當地的中、小學,每隊球隊和教練都會被分配至一間學校,事前已把書桌搬開和疊起,在課室中席地而睡,每名球員和教練都會分配到一份物資,包括枕頭、牀單、氈子、牀墊。賽會在每間學校設置廚房,每天供應三餐,其間參賽者也可以免費無限次乘搭各種交通工具。

在課室席地而睡

我們被分配到哥登堡市邊緣的一所小學校,同校的還有摩洛哥、美國、德國、印尼、瑞典、瑞士、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家,儼然小型聯合國。

我以名譽領隊身分,也和其他教練和球員一起生活了一星期。起初當然不習慣,其中最不方便的就是廁所不足。瑞典的廁所設計和香港不同,是單人獨立式,我們那樓層共有5隊(約670人),但只有3格廁所,為了避開人龍,我們每天6時半就morning call,務求在其他人起牀前解決了早上的生理問題。不過,經過了幾天集體生活,大伙兒同吃同睡同拉,感情增進了不少,在球場上也更見默契。



老大的16歲組共有33188隊參加,分成約4隊一組共47組作賽,然後按小組賽事成績分成兩個AB組淘汰賽事。他們以一勝兩負成績在小組排第三進入B組淘汰賽,並最後在淘汰賽階段以兩勝一負成績進入16強。

現場3000多觀眾



他們在賽事中最難忘的,就是在第二天碰上「主隊」哥登堡青年隊。在首天比賽中,哥隊大勝另一瑞典球隊100,我們都知道這將是一場硬仗。在教練的針對部署,以及球員齊心協力之下,面對身材佔絕對優勢的主隊,最後我們把失球控制至60。雖然還是難逃一敗,但老大他們見識到歐洲球員的速度、組織與入球把握能力。而且因為和主隊對壘,所以座無虛席,有3000多名觀眾觀看。我心想,在香港就算是甲組球隊作賽,也經常只有百多名觀眾,他們能有機會在這麼多觀眾的球場上表演,也可算是足球生涯的亮點了。

不過,我覺得對老大和他的隊友最大的衝擊,除了歐州足球場上的激情,以及他們和世界足球水平的距離外,就是在那裏碰到的女孩子了。高菲亞盃也是全球最大型的女子足球賽事,球場內外有不少十來歲青春少艾流連。北歐的女孩,滿頭金髮,身材高䠷,完全打破我們對女孩子踢足球會變「男人婆」的偏見。香港的男孩還是比較靦腆,我冷眼旁觀,看到我隊有些隊員「想上又不敢上」就忍俊不禁。而他們最後成功搭訕的目的也不外乎是要合照和電郵,真是純情得要命。

我素來對所謂遊學團不太感興趣,但這次老大的經歷所花費比一般遊學團還要少,但能和世界各地的足球員切磋球技,我也覺得是物有所值。我們賽後檢討時,也覺得隊員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後,已經燃點起鬥志,回港後的訓練應能更加刻苦,未來再次挑戰高菲亞盃。當然我也希望他們明年也能膽子練大一點,去結交一兩位志同道合的足球女將!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趙家歐洲遊樂團 (III) -- 人在異鄉


文﹕趙永佳
明報「教得樂」2012年8月21日



我們在倫敦與約克逗留大約一周後,就乘火車到曼徹斯特,住進老媽大哥的家中。他十多歲就隻身移民到英國,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市內的中餐飲業工作,現於市的北面經營中式外賣店,兼賣英式炸魚與薯條。

他的家離店面大概步行10分鐘,是一幢兩層獨立屋,在當地相當普通,但我們這些「港燦」來說已經是超級豪宅。每天的午餐和晚餐我們都可以去舅父的外賣店中,在廚房後面的工作間進餐。他每天都會弄幾味香港菜給我們,蒸鱸魚是指定動作,還有乾炒牛河、椒鹽雞翼、炒青菜等等。在異鄉嘗到家常菜,孩子們實在是感激萬分,每天都把舅父弄的整桌子的菜吃光光。

不過在旅途上嘗一下地道食物當然也是樂趣之一。和在港時的習慣相反,在倫敦和約克時我們一般在餐廳吃午餐,而晚餐就多半買外賣回旅館,甚至到大型超市買熱食,老三最愛的燒雞是首選。原因當然也是要省錢,因為一般餐廳的午餐都會比晚餐便宜。我們一般會找有熱食供應的英式酒吧,這類酒吧午餐時人流比較少,也歡迎小孩子,菜單上一般的主食也只是79鎊左右。

在曼市,我們每天都在舅父家中悠閒地吃過早餐,上上網,到他的店裏吃中飯,然後再出外走走,到市中心「血拼」一番,一家大小在Waterstones書店泡上兩三小時,體驗一下海外華人的生活。



我們也以曼市為基地去了幾個在英格蘭中部的景點,但因為興趣不同,老大跟老二和老三就往往要分頭行事,由我和老媽分開帶隊。我和老大參觀了曼聯與曼城的球場,而在我堅持下也去了鄰近利物浦市的晏菲路球場。由於老二最近忽然變成羅馬歷史專家,連同老三也對遺址和博物館有很大興趣,難怪老媽不辭勞苦開車差不多3個半小時,和兩個孩子去了在英格蘭和蘇格蘭接壤的Vindolanda參觀羅馬古城牆(Hadrian's Wall)、城堡遺址和羅馬軍事博物館。他們在遺址幻想自己是羅馬士兵,「厮殺」了好半天。




而老三在英國最高興的,除了吃,就是玩,其中他最愛的是歷奇公園(adventure playground)。在香港,公園裏的遊樂設施愈來愈幼兒化,對初小以上的小孩一點都不吸引,所以當我們旅行時,就會刻意尋找這類景點(如Tatton ParkHeaton Park),不用花太多錢在門票上就可以盡情玩上一天。我們猜想,香港沒有較大型的攀登架,可能是因為安全問題,但為什麼外地的孩子們就可以享受這些「刺激」的遊樂設施?從遊樂設施想到國民教育,我們的政府實在是管得太多,也給了太少的空間給家長去決定如何教養孩子了。

領略工作艱難

在舅父家住了差不多兩星期,相信讓孩子們,尤其是老大、老二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除了舅父的廚藝外,就是海外華人的生活。舅父母的外賣店,主要由他們「一腳踢」包辦。舅父每天9時多到店裏準備,舅母11時也會來幫忙營業,到了下午2時才關上店吃中飯,然後4時再開店一直到9時半。他們在關店後還要收拾、點算、清潔,在11時回家吃晚飯,然後才看電視輕鬆一下,或處理私人事務,到深夜23時才睡。每星期在周二休息,每年只有在聖誕期間才會放長假。

在香港孩子們對「工作」其實沒有多少「一手」資訊,因為他們從未目擊我的工作,但在舅父店裏,親眼看見他們事事親力親為,在他們和「周公」傾偈時,舅父母才吃晚飯,而且他們非常注重清潔,不但店裏是每天都全部清洗一次,家中也是一塵不染。所以連老大也說了一句﹕「舅父、舅母真的是很勤勞」。旅行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枉此行了。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明報「童悅讀」20128月21日


骷髏骨的夜深世界


小時候每次經過跌打館,看見那副灰灰黃黃的骷髏骨頭都會有點毛骨悚然。當然嘛,孩子就是會聯想到死亡、死屍、鬼怪……但有作家和插畫家就能把孩子心目中覺得可怕的東西變得可愛有趣。

英國童話作家 Janet Allan Ahlberg 就把恐怖的骷髏骨頭創作成可愛惹笑的故事人物 。這裏介紹的是作者於1980年創作的第一本Funnybones故事書。三位主角Big SkeletonLittle SkeletonDog Skeleton住在一間大屋的地窖。有一晚,Big Skeleton睡不着覺,滿腦鬼主意的Little Skeleton於是提議帶着小狗出外嚇嚇途人。可惜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唯有自己嚇自己。

故事看來很簡單,但充滿細緻的描寫。單是一開始介紹骨頭先生的居住地點已很吸引﹕

On a dark dark hill
there was a dark dark town.
In the dark dark town
there was a dark dark street.
In the dark dark street
there was a dark dark house.
In the dark dark house
there was a dark dark staircase.
Down the dark dark staircase,
there was a dark dark cellar.
And in the dark dark cellar...
...some skeletons lived.

充滿跳躍感的簡單句子,孩子直可當歌謠唱。

故事中有兩處令小孩捧腹大笑的情節。首先是在公園裏,小狗撞倒長椅,所有骨頭都塌成一堆,大小骨頭先生很努力地嘗試把小狗砌回原狀,可惜骨頭實在太相似,砌來砌去都不成,不同樣子的小狗還發出不同的叫聲。另一惹笑點就是他們「互嚇」的情景——在對方背後大叫、突然探出頭來、伸出手來、躲在大衣內扮鬼叫,十足孩子會做的事。

配合活動更有趣

還記得從前跟我家3隻小豬讀這故事前,會着他們試做出書中第13位主角各自擺出的5個姿勢,當然自己也要做,比比試,看誰做得最酷似。孩子就是愛玩的傢伙,這樣動一動可以引起他們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閱讀故事後好學的爸媽們亦可跟孩子探討骨頭的問題,例如我們身體內哪部分的骨頭最多?哪處的骨最堅硬?什麼是硬骨?什麼是軟骨?肋骨有多少條?小孩還是成年人的骨頭數目較多?為什麼有人說我們身體內有一塊不會碎裂的funny bone?(爸媽們要做足功課啊!)

Funnybones在英國很受孩子喜愛,有電視台還把故事製成短片,一共有12集,每集5分鐘左右。大家可在YouTube找到部分短片,不妨在閱讀圖書後跟孩子一起觀看。

作者Allan自小被一對貧窮夫婦領養,家裏沒有書,跟養父養母亦沒有什麼互動溝通。雖然他在學時的夢想是成為一位作家,但他一直都只是滿腦子的故事和小點子,並沒有轉化成真實的文字故事,直至他的插畫家太太Janet着他為她寫一個故事,才開始了夫婦檔的寫作歷程。能和摯愛共同實踐夢想,既浪漫又令人羨慕。

想以故事書了解多一點Allan的童年,可閱讀他的另一本圖畫書The Boyhood of Burglar Bill



書名Funny Bones
作者Janet & Allan Ahlberg
出版Puffin, Penguin Books Ltd

明報「童悅讀」2012814


源源不絕的勇氣


「勇氣有很多種。
有些讓人肅然起敬。
有些則司空見慣。
反正,勇氣就是勇氣——不管是哪一種。」

美國作家Bernard Waber 一直認為,勇氣並不局限於大事件,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難題都需要勇氣——嬰孩學行、幼童綁鞋帶、第一日上課、嘗試新食物、跟朋友爭吵後先握手言和、守秘密、改掉壞習慣等,都是勇氣的表現。

勇氣》(Courage)不止是說故事的圖畫書,而是透過繪畫生活中的瑣事,提醒讀者面對生活裏的每一刻,都需要源源不絕的勇氣。跟不同年紀的孩子共讀這本書,會引發截然不同的讀後討論,亦會令你更加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想法。

我家12歲的老二認為,勇氣就是決心面對生活中每一件事。他最大的勇氣就是照顧和保護弟弟,可見老三在他生命中是何等重要!剛巧書中也有這種勇氣的描述﹕「Courage is nobody better pick on your little brother(勇氣,是最好沒人敢找你小弟的碴)。」

跟8歲的老三討論勇氣,則另有一番滋味。近日他在重溫「劇場組合」兒童音樂劇《超人阿四》的歌曲,自然把勇氣跟超人掛鈎——勇氣就是要維護正義,跟惡霸對抗。但這個超人阿四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是用死光或拳頭戰勝怪獸;相反,他以愛心感動怪獸,最後還獻出生命來拯救怪獸。老三認定自己沒有那份為人犧牲的勇氣,但保護照顧弱小,必能做到。

孩子反問,我的勇氣是什麼?我把書翻看多次,最有感受的是這句﹕「Courage is if you knew where there were some mountains, you would definitely climb them.(勇氣,是明明知道前面是一座座高山,還堅定不移地往上爬。)」為人父母,最大亦最難做到的勇氣,就是明知前路是險峻高山,亦要放手,讓孩子爬過去。最近又興起「直升機父母」一詞,心想父母就是沒有那份勇氣看着孩子受挫敗、受傷,孩子痛,自己更痛。老三自7歲起每到長假期,都會參加5日4夜或4日3夜名為「我要高飛」的攀山越嶺野營訓練,全程要背着20多磅背囊,團員在互相幫忙和照顧下,完成近20公里的路程。辛苦嗎?當然啦!但汗水傷痕背後是孩子滿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捨得放手給孩子體驗疲累、辛苦、受傷,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啊!


說回作者Bernard,他是插畫起家的,但更喜歡寫作,因為在寫作中找到自由的快樂。他自小就愛發白日夢,長大後仍是超級發夢王,不過這亦成就了他的創作空間。這位三孩之父認為,最有質量的親子時間(quality time)就是在書店看繪本。若孩子是發夢王,你有勇氣讓他享受他的白日夢嗎?你有勇氣不計較他成績表上的分數嗎?你有勇氣給他機會實踐他想做的事嗎?








書名:《勇氣》(Courage)
作者:Bernard Waber
英語出版:Curtis Brown Ltd
雙語出版:小魯文化事業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趙家歐洲遊樂團 (II) -- 手足情深

文﹕趙永佳
明報「教得樂」2012年8月14日



全家大旅行有什麼好處?「休養生息」肯定不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帶着我家3隻小野猴一起歐遊一整月,我們每天都累到不得了,更遑論休息。

我們第一站是倫敦。我在那裏只逗留了1天就要起程到中部的約克去開一個學術會議。不過,我也盡量利用那一天時間和老大看了兩個英超球場,分別是車路士和阿仙奴。對十來歲的足球小子們,看球場已經是到歐洲旅行的指定動作。老大主題公園、博物館沒有什麼興趣,但能到歐洲足球勁旅的球場參觀一下,再到球場商品專賣店看看有沒有「抵買」的紀念品,就已經心滿意足。一般參觀球場的「套餐」收費約港幣200元左右,由球會職員介紹球場設備(看台、更衣室、新聞發布室)、球場特色及參觀球會歷史博物館。對非球迷來說,可謂相當無聊,但長期在電視上觀看這些球場上舉行比賽的球迷們卻看得津津有味。

靠網上地圖摸門釘

而老二、老三則在媽媽的帶領下,遊遍了倫敦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泰特現代美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其中大英博物館對兩個孩子都很有吸引力(木乃伊是必看之選)。老二在泰特現代美術博物館泡了很久,但老三對現代藝術就有點摸不着頭腦了。在倫敦我們汲取了一個教訓,就是Google Map上的資訊不能盡信,老二在Google Map上找到一家大型玩具店的位置,於是按圖索驥,但到達地圖上標示的位置時,居然是西敏寺!
我在約克的會議結束後,他們就乘火車和我會合。在倫敦我們住在一家B&BBed & Breakfast)超小型的家庭套房,原來只容納4人,但我們為了節省旅費,唯有5個人一起擠一擠。到了約克,我們找到一家離火車站遠一點的B&B (Palm Court),房租和倫敦的差不多(每晚120英鎊),但空間卻大很多,有一大三小4張牀,足以容納我們一家五口有餘。

London B&B

約克城的面積很小,住在哪裏都沒大關係,步行由古城的一面到另一面,只需要30分鐘。在約克我們的主要活動就是步行,在城中狹窄的中世紀街道鑽來鑽去,在古城牆上走一圈,又步行約1小時重訪城外老媽的母校約克大學校園,聽聽她回憶一下那些年的校園生活。約克其中一個旅行熱點,是各式各樣的「鬼古之旅」(Ghost Walk),其實是一個古裝打扮的導遊在晚上帶領遊客到各個有靈異傳說的景點,繪形繪聲地「講鬼古」。這些導遊大多是職業演員,各有特色,而一個半小時所費不過是10鎊之內,絕對物有所值。
父母奔波 樂見孩子融洽

就這樣,一星期很快就過去。我們兩老帶着他們東奔西跑,其實辛苦到不得了,在倫敦因為牀位不足,我們要和老三同牀,而老三睡覺好像「打功夫」,我們兩個都睡得不好。在擠迫的環境中,有時免不了有不方便(例如「爭奪」厠所),也會有衝突(例如老大、老二在同牀時互相「踐踏」)。
我們較為幸運,平常家中的空間充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互動的機會並不多,但在英國這個月,幾個孩子差不多24小時都待在一起。我們兩老最欣慰的是平常「狗咬狗骨」的老大和老二,也有「攬頭攬頸」、「交頭接耳」的時候,而3個孩子雖然也和平常一樣摩擦不斷,但他們一起「喪玩」的時間就更多。有意無意之間我們也為老大和老二製造不少互相照顧的機會,例如在約克,就要他們兩兄弟自己參加Ghost Walk,完事之後再找路回旅店。



全家大旅行,雖然對我們兩老的健康未必有很大幫助,但對一家人的感情,尤其他們兄弟仨的感情,就肯定有不少好處,為人父母的,辛苦一點也就當是「義不容辭」了。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趙家歐洲遊樂團 (I) -- 準備篇

文﹕趙永佳
明報「教得樂」2012年8月7日



老實說,我不是什麼超級爸爸,想到要舉家五口到歐洲旅行一整月,心中其實只有一句話﹕「煩死了!」

不過,煩歸煩,家庭會議一致決定了要去旅行,我這個老爸還是要乖乖的去做好準備工夫。

今次的旅行,其實也是事在必行,因為我一方面要到英格蘭中部的約克大學(也是老媽的母校)開一個學術會議,而另一方面,老大也要跟隨球隊到瑞典哥德堡參加一項為期一周的足球賽事。况且老媽也已有多年沒有探訪移居曼徹斯特市的大哥,也希望和孩子們去一趟。不過,帶着三隻小怪獸(十五、十二、八歲)到歐洲,中間又要配合各人的不同行程和興趣,實在是一想起就令人頭大的超級麻煩事!

首先,我和老媽就決定行程大概。我的會議是七月四日,所以在七月二日就要出發扺達英國,然後在七月三日我自己坐火車到約克,而老媽和孩子們就留在倫敦,到七月五日會議結束後才到約克和我會合。在古城約克緬懷那些年的美好時光之後,就再坐火車到曼城大舅那裏住一段時間。接着我會於十五日和老大飛到哥德堡參賽,其間老媽和老二、老三會在曼城附近參觀。等到二十三日比賽結束,我們再在曼城會合,並開車到英格蘭中、南部觀光(儘量避開倫敦奧運)。到了七月三十日,在倫敦乘機到巴塞羅那「朝聖」(因為Gaudi和巴塞羅那 FC),最後在八月二日回倫敦轉機返港。

我家素來奉行「民主集中制」,「大方向」我們決定之後,當然是要動員孩子們參與,他們(尤其老大和老二)的工作就是決定我們在不同城市要造訪的景點。 結果波牛老大提議的都是球場:史丹福橋(車路士)、酋長球場(阿仙奴)、晏菲路(利物浦)、奧脫福(曼聯)、緬因路(曼城)、魯營(巴塞羅那);老二則是Tate Modern、巨石陣及巴斯城的羅馬浴場遺址;老三最重要的就只有Legoland!

行程緊湊吧?趙家旅行團全程三十一天,遍遊倫敦、約克、曼徹斯特、哥德堡、巴塞羅那,還未計在中、南部可能會造訪多個景點。我家人口眾多,出外旅行的「固定成本」很高,因此並不常作長線旅行,如今次到歐州單是飛機票也要六萬元,唯有「玩到盡」才能收回成本。可憐我和老媽就要肩負起計劃和安排行程的重擔,當然孩子們也要上網找尋如何開車或以公共交通工具抵達這些景點的指示,再交老媽統一處理。其實,讓他們計劃如何在倫敦以地鐵用最短時間由酒店去不同的景點,也是一項有趣的工作。

而我和老媽的分工,就是我先上網搜尋有關機票、火車、租車、酒店等資訊,把結果通知她跟進。因為長期做研究,我對在那裏會找到需要的資訊和篩選資訊比較在行,而老媽就比我更有耐性在網上跟着那些麻煩的步驟去完成各種網上訂購過程。我知道,若果要我單獨完成所有工序是完全不可能,因為我出名做事粗枝大葉,只見樹林,不見樹木,如果沒有老媽的仔細與耐性相信只會掛一漏萬。

我在一陣衝鋒把相關工作的準備材料交託給老媽後,又回頭埋首我自己的工作。「寶姨」蔡寶琼曾對我說﹕「你這輩子最成功的事情大概是娶了這個老婆。」她們是前後屆校友,現在,看着她小心翼翼按部就班地在網上完成那些煩死人的預訂程序,我對寶姨的話是前所未有地同意。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親子閱讀 每天20 分鐘





明報「童悅讀」2012717

親子閱讀 每天20 分鐘


香港教育學院於2012 3 4 月,調查2400 個幼稚園家庭的親子閱讀習慣,發現四成二家庭每周花不足30分鐘為孩子說故事,平均每日不到5 分鐘。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成教授建議,父母應每天花20 分鐘與子女閱讀,你達標嗎?

看畢報道,心裏莫名悲哀。跟孩子閱讀,是最便宜、最簡單又最有效建立關係的活動,為什麼父母不試試看?很多圖畫書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引起孩子對書的好奇。當然,中文故事書比較容易接納,但只要圖畫吸引,有助了解內容,英文故事的難關也可自然跨過,今回介紹的老鼠牙醫夫妻故事,就是一例。

好心牙醫如何自保

孩子每年都要檢查牙齒,但一般都很害怕牙醫:冷冰冰的儀器,吱吱嘶嘶的補牙、洗牙聲真的頗嚇人,我爸爸第一次補牙時就嚇得昏倒在椅上!但這個Doctor De Soto 的工具就非常有趣,跟孩子看過的非常不一樣,有迷你的小椅、長梯,滑輪吊鈎……沒辦法呀,來向Dr De Soto 求助的動物們有大有小,要幫助不同體型的動物檢查牙齒,真的要出盡法寶。

想孩子投入故事,可以先問問孩子,如果你是心地善良的Dr De Soto,你會為所有動物檢查牙齒嗎?如果有一隻狐狸或狼,哭着臉來找你,請你替牠補牙,你會拒絕嗎?這次真的難倒了Dr De Soto,因為今天來了一隻看起來很可憐、很痛苦的狐狸向Dr De Soto 求助,希望減輕痛苦,你會接受這個危險病人嗎?牠可會吃掉自己啊!拒絕嗎?但牠很可憐呀!Dr De Soto 最終讓狐狸入了屋,當然他自有妙計保護自己。


故事雖然短小,但十分精彩,榮獲1983 年美國紐伯瑞獎(Newbery Honour Book),是兒童文學界最權威獎項之一。作者William Steig 能寫能畫,他亦是史力加(Shrek)的創作者,啟蒙老師是身為職業畫家的哥哥,自幼對繪畫興趣濃厚。父親對他的影響更大,支持社會主義的父親認為做生意使人墮落,但又不希望子女當勞工,鼓勵孩子從事音樂藝術工作。William 亦把父親的理念傳承給3個子女,他們分別成為了爵士樂手、畫家和演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啊!

William 的故事和文筆都很直率,他認為故事中的一切都是真實人生,書中角色所面對的難題是普遍的。Dr De Soto 這故事就令我想起近月在中國出現的現——途人在街上遇到老人家跌倒都不敢伸出援手,恐怕是騙錢陷阱。就像老鼠醫生一樣,自己很想幫人,但又怕被害。故事可連結生活,正如台灣兒童美術教育專家鄭明進說: 「生活本身就是樂趣,各式各樣喜、怒、哀、樂的情緒都可以透過圖畫書傳達,孩子藉由圖畫書的閱讀,一來對生活更能掌握,二來從中培養出掌握生活的自信。」每天20 分鐘的親子閱讀,絕對有價值。
 






書名:Doctor De Soto
作者及插畫:William Steig
出版: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好書激發創意寫作


明報「童悅讀」20126月19日


好書激發創意寫作


我家老大小時候很抗拒中文,中文圖書被他拒於千里之外。如何吸引他閱讀中文故事書這難題,纏繞我多年,直到小三時跟台灣出版的校園生活故事集《君偉上小學》結緣後,中文閱讀才大躍進。

只要找到孩子喜愛的題材,閱讀推動力就會自動燃起。最貼近孩子的生活點子,離不開學校、同學、家庭、朋友。校園故事特別有親切感,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

搗蛋男孩校園故事

在美國的小學閱讀課程中,有一套很受歡迎的故事教材——Horrible Harry。第一本於1988 年面世,至今出版近100 本,真佩服作者的創作力。主角Harry 是一個念小三的男孩。他可怕、討厭,愛以嚇人的東西如蜘蛛、蛇、黏液、昆蟲等捉弄別人,惹人發怒。孩子的朋輩中總有一、兩個惹人煩厭的傢伙,尤其是男孩子,對吧?所以Horrible Harry 系列特別受男孩歡迎。作者也有為女孩子設想,創作了多個以Harry 喜歡的同班女生Song Lee為主角的故事。

今次推介的故事是Horrible Harry and The Dead Letters。故事發生於「服飾日」,學生可穿上喜愛的衣物,Harry 的同學Mary Sidney 因同時穿上粉紅上衣而大吵一番,展開了睹氣故事。Harry 在這故事中沒有惡搞,反而擔當偵探角色。老師當天送給每人一張彩虹書籤,大家都非常高興,但Mary 那張卻離奇失掉。奇怪的是其後數天都有同學遺失書籤,誰是小偷呢?Harry 決意把謎團解開。Harry
最終成功憑偵探頭腦找出小偷,但更重要的是他令一班同學冰釋前嫌、和好如初,頑皮孩子也有他可愛之處。

這故事最吸引我家老三的,不是Harry 的搜證過程,而是老師要求孩子作的顏色詩篇(Color Poems)。詩篇都以同一句式開始「If you want to find (a colour)」,跟着
孩子要用一個動詞和一件同色的東西延續詩篇。例如:

If you want to find red,
look for a ladybug
or a cardinal flying by.
Peel off the Band-Aid on your knee
and smell the blood.
Taste a strawberry or some watermelon
if you want to find red.

紅、橙、黃、綠、藍各種顏色的詩篇都可找到。跟老三閱讀時,建議老三也來試試。結果,他寫下了人生中首四篇詩,他自己也很滿意,讀者可到我的部落格欣賞。

老三能做出這次的創意寫作,實要感謝作者Suzy KlineSuzy 曾在小學任教25 年,她的故事點子大都來自教學經驗。原來Suzy 小時候已非常喜歡創意寫作,特別是由她自主決定寫作題目。有一點很有趣,但又令我們反思的是,Suzy 從來都沒有在寫作功課上拿過高分,老師往往給她的只有「S+」,即「滿意」(Satisfactory),因為串錯太多字。幸運,Suzy 的創作熱誠沒被打擊。但想想我們的孩子,他們在學校有沒有那麼多的創意寫作機會?他們花在默書串字的時間有多少?究竟為了應付考試而做的寫作操練,還是培養創意發揮的功課比較重要?




書名: Horrible Harry and 
              the Dead Letters

作者:Suzy Kline

插圖:Amy Wummer

出版:Scholastic Inc.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不做怪獸家長﹕「小肥羊」轉校記


何美儀 趙永佳
明報「星期日生活」2012年7月15日

我家老三性格開朗,但不算太聰明,我們希望找一家「寬鬆」的小學,讓他能快快樂樂地學習、成長。的確,在小一至小三這三年中,他在老師、同學的關愛下慢慢變成了一個快樂和有愛心的小孩。「心廣體胖」,他的胃口一向都不錯,以致這兩年來「膨脹」了不少,再加上他每晚睡覺時都愛穿全白睡衣,因此在學校的環保活動每人都要取一個「自然」外號時,二哥就替他取名「小肥羊」。




在給他找小學的時候,我們發揮了逆向思維,避開所有名校,為他找了一家每級只有共三十人(兩班)左右,有「殺校」之虞的學校。當時的考慮是,在這樣「一個也不能少」的學校,對學生的關愛,應該很足夠,而對同學們成績的要求和「催谷」應該也不會太嚴重。過去幾年,他的學校生活無憂無慮,功課量適中,成績也不過不失,我們兩老都覺得他就這樣把小學念完,才為他找一家適合的中學好了。

可惜「好景不常」,學校的領導層去年換班,辦學路線也有所改變,我們覺得學校未必能夠保持過去一貫的傳統。再加上有資深老師辭職,教師隊伍也有很大震盪,於是忍痛決定轉校,因為到了小四之後再轉校的機會就很微了。但我們對學校的要求「與別不同」,當年找到這家學校都已經像是「淘寶」一樣,現在要找一家有插班學額而又符合我們要求的學校又談何容易?

要知道絕大部份主流學校都要催谷成績,務求學生能派到Band One英中,並在TSA取好成績,所以多半不但要補課,課程還「提速」半年以上。我們又聽到一個故事,說區內有某直資名校,雖然學校課程要求不太高,但家長們都甚有要求,各自在外面全科補習,例如各科就一般都比課程要求早半年已經自修完畢。於是上數學科時,老師就會問有那一位小朋友已經學過本課內容,大部份同學都會舉手,老師然後會要「還未學會」的小朋友到前面來解釋一遍,而其他同學則自己做工作紙。所以就算是學校沒有特別催谷,但大部份中產學校的家長其實都會自動「加操」,加強子女的「競爭力」。我們自知「小肥羊」並非這種可以催谷的苗子,也不希望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補習上.於是大部份所謂「名校」都唯有敬謝不敏,改為找一家我們心儀的非主流學校--有愛心、小班教學、愉快學習、學校和家長都不催谷成績、强調閱讀、把時間留給家長和孩子們的學校。老二念過的自然學校其實最理想,但屯門實在太遠,不得不在沙田區內找找看。

於是,我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家長就組成攻守聯盟,一同找學校去。「媽媽團」首先發揮威力,真正「人肉搜尋」一番,每一次碰到其他姊妹,都會問有沒有「好」學校介紹。然後老爸又發動「逆向思維」大法,在網上搜尋區內那一家小學是小班教學,而又收生不足四班的。結果,兩種方法得到的shortlist都大同小異。如果是區內熱門學校的話,就必然是程度較高,學校及家長都很有「要求」的,這樣就不會是我們「心儀」的學校,況且要擠入這些學校的同學們眾多,也不是我家「小肥羊」可以高攀。

在挑選了一張名單後,我們就再從不同渠道搜尋學校情況。首先我們發覺市面的人氣親子網站的討論區作用最小。上這些網站的家長們基本上都是主流家長,對於區內幾家熱門學校關注有加,但對我們有興趣的學校在討論區內就乏人問津。例如有家長在討論區內發起討論某家我們的目標學校,不過問題是「告急!被派到某某小學,現準備「叩門」,請問有何建議?」然後就有數位家長回應說,他們去年也被派到該校,後來也是叩門成功到區內某某名校云云。如是者,討論就集中如何叩門和面試內容等等,一點都沒有談及原來那家小學的教學究竟如何!又有家長詢問另一家我們的目標學校,就有家長回應說去年被派到該校,但因為不希望學校太多新移民,因此就叩門轉到另一家。看來關注這些網站的家長,和我們基本上就不是同一類人。

相比之下,學校網站的資訊就相當有用。我們首先會查的是學校的周年報告,因為在裡面會有學校的基本資料,如學生、老師人數,班數,甚至老師年資、履歷,以至近年離職人數。雖然這些報告必然會粉飾太平,但名校與非名校的報告,內裡卻別有玄機。沙田區的名校,校務報告會強調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如何提昇同學的高階能力,如何實踐每人「一體一藝」,令同學關愛、服務社群,感恩惜福等等。當然這些目標和工作也是絕對合理可敬,但如果讀到一些稍為弱勢的學校報告,字裡行間給我們的感覺就會截然不同。

好像有一家我們心儀的學校,去年小三有兩班,小二只有一班,但小一已增加至三班(!)。雖然它是完全滿額,我們連「遞表」的機會也沒有,但我們很欣賞的就是校務報告中承認個別班級學生能力差異,有同學的學習主動性稍遜,但又具體地提出了老師會按學生的能力高低,設計不同程度的工作紙,以培養能力稍遜學生的學習自信。去年的主題觀課,三、四年級主題就是「照顧個別差異」,而且這類學校也會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的同學,這學校也在報告直面這挑戰,並提出若干對策。我們要找的,就是這種務實,並承認學生能力必有差異的態度,而不是要求每位同學都要達到學校齊頭劃一的學術要求。有很多名校都會强調校園關愛文化,但當學校整體的學術水平較高的時候,對個別能力稍遜的同學,能有多大的容忍及包容?我們相信大部份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專業的,但不同的組織需要和文化對他們的決定和做法就會有很大影響,因而產生差異。

又有一些學校會在網站內上載每天功課表及每次中英默書範圍。當然我們知道最理想是要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但當我們的小怪獸們經常抄漏功課,每次默書之前也要忙亂地打電話向同學詢問範圍時,你就會明白這些措施是有多窩心了。還有一所學校,把英默的內容找老師錄音之後放上網站給同學複習之用!仔細在網站內查找,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學校。

接著就要去學校實地考察。因為我們選的學校不是名校,所以學校對轉校生一般都不會拒之門外。只要校長沒有外出,大概都會接見登門拜訪的家長,更何況我們的「媽媽團」是幾位一起來串門子?我們最看重校長如何介紹自己學校,態度是否誠懇,是強調照顧同學差異,還是吹噓學校成績?我們心目中好的學校,校長都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他/她必須是以身作則帶頭關愛學生。而且校長的管理風格,是否對校務有心有力,有想法有做法?當然不可能通過一次談話完全了解,但起碼會有一定印象,而且如果發覺連自己也不喜歡校長的話,那大概我們也不應把孩子付託給他/她吧?還記得多年前為老大找學校時見了一位直資名校校長,他一股勁兒强調該校(小學!)有多少老師是博士,我們啼笑皆非之餘,唯有落荒而逃。

最後,在遞交申請表之前,我們又會盡量去搜集用家意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當中,有沒該校的家長?如果完全沒有,我們就會用最後一著-「柺子婆」戰略,就是在上課前或放課後,在學校附近和同學們直接交談。當然現在正值「柺子佬」恐慌,這件工作還是交給媽媽們,以免嚇壞小孩們。在找到適當的小朋友(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年紀而要有家長陪同)之後,我們會問他們是否喜歡上學,功課是否很多,老師會不會兇巴巴等。用家之言,當然是最為可信。

當然不同家長還會有其他比較「正常」的考慮,如宗教背景。我們當中有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到自己教會主辦的學校,老媽則最希望找一家天主教學校,也有人不喜歡有宗教背景的學校。而我最關心的就是學校是否有足球隊!最後,「媽媽團」商議之下,決定一同報讀一家歷史不太長,有宗教背景的學校。該校每級有三至四班,但辦學理念和我們相近,而且口碑不俗,校長平易近人之餘又誠懇。而其中最决定性的因素,是學校不需要考入學試,充份体現有教無類精神。對我們來說,能盡快在暑假之前攪定這件事,不會到了八月底還在奔波,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的選擇,其實也不一定是最好,因為也有幾家我們的目標壓根兒沒有空缺,不會招插班生。不過,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有一位校長就跟我們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在過去幾年的殺校潮中,能生存下又有新發展的學校其實都是不錯的學校」。所以是不是「最好」,其實並不重要。

我們也很感恩,因為在選校過程中,令我們認識到原來在香港,不管是被動或主動,還是有不少學校及教育工作者是在主流模式之外去走他們的教育路。他們的學校資源可能沒有名校那麼充裕,學生質素、家庭背境也沒那麼高,但他們還是在種種限制之下努力奮鬥。我們也是教師,當然明白能教到精靈、聰明的學生是一大快事,但社會上總要有人來教導、照顧家庭資源和能力都可能有差異的孩子。他們的工作一點也不輕鬆,但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也是充份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愛心。回想小肥羊現在的學校,老師其實也是很有愛心的,可惜是辦學路線的改變已令學校產生太大的震盪。

「小肥羊」要轉校,我們最不捨得除了老師、同學們,也有原來社區的街坊。老媽和她的姊妹們最掛念的,可能就是學校附近大排檔中,那位年近五十但因為用了某種名牌護膚品而看起來比她們更年青的侍應大姐。因此在決定了學校之後,我們除了等候新生入學講座之外,也抽空到學校所在的社區轉了一圈,因為未來幾年,這將是小肥羊和我們的一個重要場景。「新」學校位於落成三十年的公屋區,距離火車站大約有十多分鐘路程,所以人流不算太多。我們在商場、街市溜達了一會,在茶餐廳吃了一個早餐,在街市買了點水果,很高興發現,學校是在一個人際關係很緊密的社區當中。人口老化是老公屋區的特徵,所以我們見到很多老人家在商場內留連,也看到其他人及商戶對這些老人家都非常友善。而且街坊們都很健談,對我們的提問都樂於回答。

我們越來越覺得,希望不跟從主流模式教育小朋友的家長、教育工作者雖然還是少數,但卻是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是希望能為他們打打氣,也好等他們知道「吾道不孤」。有轉校打算的家長現在可能發覺大部份學校都未必有空缺,但到了八月底其實很多學校都可能會有空缺出現。轉校對孩子或家長們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所以我們祝願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小朋友的學校,令小朋友們都能在愛中成長,在包容中學習。最後借用毛主席的金句共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後記 -- 新校最近迎新非常高興校長對我們明確表示新學年「德國」科將不會獨立成科,因沒有必要。這表明我們選對了學校,因為校方會把時間和心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